首发于茶和器
漫说石瓢壶

漫说石瓢壶

漫说石瓢壶

石瓢壶是紫砂壶里面最经典的壶型之一,清代紫砂壶大师陈曼生与好友江听香论壶,评价石瓢壶(时称石铫):“器之要者首推铫,煎茶煮水皆宜”。

石瓢壶自诞生以来,历经诸多名家大师改良创制,流传甚广的主要为东坡提梁壶、曼生石瓢、子冶石瓢、光明石瓢、景舟石瓢等。

曼声之后的石瓢壶,其形体基本固定,变化的主要是细节,基本特点是:壶身呈梯形,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壶身八字造型,直流暗接,把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平压盖(或截压盖),桥钮。形态舒展挺拔,端庄稳重,刚健有力。

石瓢壶的名称历史很短,据传自当代大师顾景舟始称石瓢,其前身为石铫。但从史料记载来看,石铫向石瓢演变应该是从陈曼生开始。陈曼生的一款经典石瓢壶,壶身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在这里出现了“一瓢细酌邀桐君”的“瓢”的称谓。

一、东坡石铫壶

“铫”又解释为“吊子”,“吊子”是一种有嘴,又有柄的烹器。铫的前身“釜”,为唐代人的烹器,多以铜、生铁或陶、瓷为之。到了宋代,在“釜”的基础改良,烹器变成了有柄的“铫”。“铫”,即“吊子”。“铫”字从“金”旁,原为形体较高的金属烹器,口大有盖,上有吊柄,煮食、煎药或烧水用。也有解释说,《说文》:“铫,温器也”。《正字通》:“今釜之小而有柄有流者亦日铫”。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茶铫、茶瓶,磁砂为上,铜锡次之。磁壶注茶,砂铫煮水。”。

出土的铜釜
出土的银铫
宋代黑釉茶铫
民间常用的陶制石铫

从以上各图可看出,铫与釜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铫有柄(或提梁)有流嘴,与现在的烧水壶的功用类似;而釜与现在的锅的功用和形制类似。

宋代,铫的主要功用已经从烹制食物为主转为烧水温水为主。友人周穜赠予苏轼一把石铫。苏东坡视若珍宝,赋诗一首,表达了对此壶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苏轼在这篇名为《谢周仁熟惠石铫》的诗作中说:“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后来,在元佑党争中,苏轼被贬,流徙途中始终舍不得将周穜赠送的石铫丢弃,一直带在身边使用。此在其诗作《试院煎茶》中有记载:“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这把深受苏轼喜爱的石铫壶究竟什么样子呢?据传,苏轼晚年颠沛流离,其石铫壶流失于民间,后来被清乾隆年间画家尤荫所得,尤荫对此壶喜爱有加,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石铫山房,并画多幅《东坡石铫壶图》题苏轼《谢周仁熟惠石铫》诗于画作之上,从此画作,我们大体可以知晓苏轼石铫壶的真容。

▲ 尤荫画 石铫壶图

下面是他人根据尤茵之图,总结出的对苏轼石铫壶的描述,抄录供参考:从尤荫的画作中可以看到,周穜送给苏轼的“铫壶”,造型浑朴,色如蒸梨。铫体雕有茨菇叶形提范和3个菊瓣形耳子,并有紫铜小环穿耳;3股紫铜与茨菇叶尖相连为提梁吊柄,铜提有篆书“元佑”2字;铫腹可容1升左右的水;有流无足。

查阅诸多文献,没有找到明确证据证明东坡石铫究竟是何种材质,从史料记载来看,必定不是铜器或铁器,有石器说;有陶器说;有瓷器说;有紫砂器之说,甚至有人认为东坡石铫是苏轼亲手设计并创制的紫砂壶,这种说法应该就是故事演绎了,姑且听之即可。

我认为苏轼石铫壶应该为烧制壶具,陶质或瓷质者居多,因为从尤荫画的石铫壶型来看石制难度极大,“壶腹深且宽、流嘴纤细且弧度大、还有有穿孔连接提梁。”且符合此壶“色如蒸梨”的石料难寻。当然,这只是我这业余爱好者的无知猜测,欢迎有考证清楚的老师批评指正。

二、曼生石瓢壶

若干年后的清朝时期,紫砂壶史上的代表性大师陈曼生重新创制并将石铫壶发扬光大,可以说,陈曼生开创了石铫壶的新时代。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号曼生,工古诗文,善书法,以隶书、行书闻名,精于篆刻,为西冷八家之一。将诗词书画与紫砂壶完美融合,开创了文人紫砂壶的一代先河。陈曼生与杨彭年兄妹及邵二泉等名家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将紫砂壶与诗歌、书法、绘画、印章完美融合,使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得到重大提升,被称为“当世界作”。石瓢壶的起源上,还有民间故事传世:据传,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据传,陈曼生设计的提梁石铫和曼生石铫都是由此壶款制而来。在石铫壶的制作上,陈曼生有三款壶,都为传世佳作。

第一款为听香铭提梁石铫壶

▲清 杨彭年制 陈曼生为江听香铭 石铫壶

陈曼生与好友江听香论壶,认为“器之要者首推铫”,并听从江听香建议,画铫为型,在造型上进一步改进,并在壶上刻了“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的铭文。壶成,初名“铫梁”,后人称为“曼生提梁”壶,又因铭文称作“石铫壶”。而且,其“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的铭文,也直白的告诉大家,我这把壶,是我自己创制的,是拍打成型的紫砂壶,与周穜送给苏轼的那把壶的式样、成型工艺和材质都是不一样的。

此石铫壶,可以理解为后来所有石瓢壶的开山之作,从其型款可以看出,此壶已具备了后来石瓢壶的基本特点:圆器,壶身呈梯形,直流暗接,平压盖。只是提梁还没有演变为环把。

与这一把壶同款的还有若干把,其中一把为唐云收藏的八把曼生壶之一(见下图)。壶身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有评论说,石铫壶向石瓢壶的演变,就是从这把壶的壶铭开始,在这里出现了“一瓢细酌邀桐君”的“瓢”的称谓。

清嘉庆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唐云藏

第二款为今天常见的石瓢款式石铫壶(见下图),也就是常说的曼生石瓢壶。

此壶亦为唐云收藏。壶铭就是备受称道的:“不肥而坚,是以永年”,落款为曼公作瓢壶铭,底钤“阿曼陀室”方章。在这里,再次出现了“瓢”之称谓,所以,石瓢壶名称的由来,自曼生起是较为切合实际的。

清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曼生石瓢壶

清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曼生石瓢壶

贺书席 曼生石瓢壶 杨彭年制

第三款名为紫砂石铫式提梁壶(见下图),最早录于清末民初海上大收藏家庞元济的《虚斋名陶录》中的八件曼生壶之一。

壶为紫褐色,壶身为圆筒形,由下向上渐敛,有提梁及直流。穹型壶盖,半环盖钮。一面刻“仿坡公石铫作酒器”;一面刻“君子有酒,奉爵称寿”壶底钤“阿曼陀室”方印,旁书“午”字。此款石铫壶,形制与井栏壶类似,故有将此壶名为“井栏提梁壶”。

▲清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石铫壶


三、子冶石瓢壶

与陈曼生同时期的另一位紫砂壶大师瞿子冶,对石瓢壶款式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与杨彭年、申锡、吉安等制壶名家合作的子冶石瓢壶,与曼生石瓢壶同为传世经典。

瞿子冶(1780-1849年)名应绍,初号月壶,后改瞿甫,字子冶,又号老冶、陛春,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上海人。善鉴别金石文字、收藏古器物,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鉴古,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最善画竹。"子冶石瓢"是他的代表作,为曼生之后文人壶代表。

子冶石瓢,壶型透露出一种“骨力和张力“,简洁利落,金字塔状壶身,给人稳健蓄势待发之势。子冶石瓢处处表现三角型,壶身与壶盖合为一个大的三角型,壶把为三角形,桥钮为三角型,三足也拼成三角形状,壶流与壶身形成三角之状。子冶石瓢壶瘦峭嶙峋,挺拔刚健,被称为“瘦壶”,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子冶石瓢壶传世较多,精品亦多。

1. 台北翦淞阁旧藏。段泥。(顾景舟配盖)壶身行书铭文“竹里煎,起茶烟。老冶”壶底钤“茶熟香温”,把下钤“申锡 ”。  

2. 台北翦淞阁旧藏。铺砂。壶身行书铭文“几度花时醉花下,三年江北梦江南。惜抱轩咏梅花句,盖先生不独以文传也。”

“月壶” “吉安”阳刻篆书印款。

3. 香港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铺砂。壶身刻竹,铭文“清寒图里,此叶疏疏,三枝之三,三余之余。省三二兄清品。小谷制。”把下“彭年”壶底“壶公冶父”。 

4. 香港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铺砂。壶身刻竹,铭文「绿润碧滋,茶烟如徐。小阁风吹,幽窗开时。子冶。」盖内「申锡」壶底「壶公冶父」。

5. 马来西亚和正斋藏品。紫泥。壶身刻竹过墙及壶盖,铭文「似疎而密,枝枝节节,抹抹叶,宜寒窗之冻雪。子冶。」壶底「壶公冶父」。

6. 上海博物馆藏品。紫泥。壶身刻竹过墙及壶盖,铭文「冬心先生,余藏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倣梅花盦者。倣梅道人,子冶。」盖内「宜园」,把下「彭年」,壶底「吉壶」(葫芦形印)。

四、心舟石瓢

接下来是王东石和何心舟时期。他们的作品由浙江慈溪的玉成窑烧制,略区别于宜兴本土的紫砂,且以文人器为主,茶壶为辅。可以说是曼生、子冶之后文人紫砂的又一巅峰。何心舟,道光同治年间的制壶名手,与同时期的制壶好手王东石,在梅调鼎、任伯年、胡公寿等海派文人的参与支持下,在浙江宁波创建了著名的玉成窑。

何心舟与王东石合作的这把东坡提梁石瓢壶,紫砂胎,泥色古朴纯正,胎质温润,壶身浑厚扁圆,稳重敦实,平底,短流,高架三叉提梁相交于壶体上方。配圆形盖盖面凸起,瓜蒂形钮。造型新颖别致,制作精细,线条优雅高贵,技巧娴熟,美观大方。壶身题“提壶相呼,松风竹炉。此壶在近现代作品中是最接近和忠实于尤荫画作中的东坡石铫壶原貌的。

清 何心舟制 王东石刻 石铫东坡式提梁壶
心舟石铫
▲何心舟 小石瓢壶


▲何心舟石瓢 底款日岭山房

五、光明石瓢

说到石瓢壶,不能不提陈光明。陈光明活跃于清末民初,和顾景舟一样,也曾在上海仿古。顾景舟评价说,当时上海仿古的紫砂艺人中,陈光明的手艺最高。遗憾的是其所制壶器流传至今的甚少。在石瓢壶的历史上,陈光明作为制壶大师容易被忽视,但其制壶水平却是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石瓢壶的制作上,仔细端详光明石瓢壶,我们会发现,景舟石瓢壶的诸多元素,在光明石瓢壶上已经有了很明确的体现,尤其是在壶盖上一改平截盖造型,创制为平压盖,细隆桥钮演变为了平坡桥钮。

▲陈光明 段泥石瓢
▲陈光明 段泥石瓢

六、景舟石瓢

顾景舟作为紫砂壶大师,其非常经典的紫砂作品之一就是石瓢壶。尤其是景舟石瓢,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他的五把石瓢壶,每一把都市场价值过千万。据传,就是顾景舟大师引用“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这一典故后,“石铫”才改名为“石瓢”。 顾景舟最为著名的,就是五把传奇的大石瓢壶,每把价值都在千万元以上。除此之外,顾景舟大师还制作了子冶石瓢、矮石瓢、小石瓢等。

▲五把石瓢之唐云石瓢
▲五把石瓢之顾景舟石瓢
▲顾景舟 矮石瓢
▲顾景舟 朱泥截盖石瓢


▲顾景舟 子冶石瓢
▲顾景舟 小石瓢
▲顾景舟 绿泥石瓢


七、现当代石瓢壶精品

裴时民石瓢壶


王寅春 朱泥 高石瓢
吕尧臣 冰片石瓢


今天,石瓢壶已经成为紫砂艺人必会的基础壶型之一,也是紫砂艺人和爱壶者最喜欢的壶型,毕业于中央美院陶瓷艺术系的刘晓蕾姑娘就说:"每隔不长时间就要做一批石瓢壶,一是自己喜欢做,二是顾客需求多"。

发布于 2020-06-20 18:40